住宅小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案例 > 住宅小区

“建‘好房子’不等同于建‘大房子’‘贵”

类别:住宅小区日期:2025-06-09 16:56:46
我要分享

  “建‘好房子’不等同于建‘大房子’‘贵房子’,不同地区、不同面积、不同价位都应当有不同的‘好房子’。”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姚天玮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好房子”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发展工程,需要有严格的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并于今年3月发布了《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姚天玮表示,《规范》结合了我国近年来住宅项目建设实践,在对现行住宅标准实施情况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对“好房子”建设的底线要求,为推进“好房子”建设起到有力引领和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已进入新阶段,住房需求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供需层面看,“好房子”建设直接关乎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蕴藏着“扩内需”“促消费”的巨大潜力。

  住房是安居之本,“安全”则是住房保障的基本要求和首要目标。《规范》从结构和抗震安全、防火安全、用电安全、燃气安全、防高空坠落、应急安全等6个方面着手,全方位筑牢住宅安全防线。

  在抗震性能方面,《规范》明确规定,住宅建筑必须开展抗震设计工作,且抗震设防类别不得低于标准设防类。通俗地说,当遭遇一定强度的地震时,住宅建筑应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以此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在保障“安全感”方面,《规范》亦提出相关要求。例如,在地下停车场、电梯轿厢等地方需实现通信信号全覆盖;住宅建筑疏散通道上和出入口的门禁,在紧急时刻必须能从里面轻松手动开启。

  “想象一下,在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下,如果没有便捷可靠的手动开门功能、通畅的通信信号,就会耽误宝贵的救治时间。《规范》就是要确保每一个‘生命安全通道’都畅通无阻。”《规范》编制组专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清勤表示。

  “好房子”不仅要具备安全性、让居住者安心,还需拥有舒适性、令居住者舒心。

  《规范》充分考虑当前居民对健康舒适环境的需求,在层高、电梯设置、日照、噪声防治等多个方面明确了相关要求。其中,《规范》要求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0m,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20cm。

  《规范》编制组专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曾宇表示,为适应我国人均身高增长的趋势,增加层高不仅有利于提升空间舒适度,给居民带来更好的空间感受,也为装修、改造等改善需求提供更充足的空间条件。“比如,层高增加便于设置吊顶、地板采暖、楼板隔声措施,也为安装吊灯、户式空调、智能家居等留足空间。”

  日照是否充足同样关乎居民的身心健康。相较于原标准,《规范》进一步明确了住宅户内日照的具体时长要求。

  曾宇介绍,此前,原标准规定每套住宅应至少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能“获得冬季日照”,但未明确具体时长。这次《规范》明确,每套住宅至少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能“满足日照标准”。以北京为例,需要满足大寒日2小时日照标准,即在大寒日这一天,每套住宅至少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能够满足累计2小时的日照时长。

  “这一规定,让日照标准能够更好地落实到每套住宅、每户人家,进一步强化了日照标准的普惠性,提高了百姓的获得感。”曾宇说。

  目前,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适老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4层起设电梯、阳台竖向栏杆间距不大于0.11m、户门门槛高度不超1.5cm……《规范》对“一老一小”的关怀,已转化为建造要求的具体精度。

  例如,在小区场地适老化方面,《规范》要求住宅小区里要设置老年人活动场地,并规定小区的道路、出入口、活动场地,都应做到无障碍;在户内、楼内通行上,《规范》规定了户门门槛高度、房间之间地面高差均不能超过1.5cm,以利于老年人室内通行安全与便利。

  在外出通行方面,除了规定4层起设电梯外,《规范》还规定了电梯轿厢的最小尺寸、电梯门的最小宽度、电梯紧急呼叫按钮位置不能过高等,方便坐轮椅者安全出行。

  此外,《规范》明确了住宅项目的“适幼”要求,对儿童活动场地的阳台栏杆最大间距、凸窗窗台防护栏杆设置等均作出明确规定。

  解决居住痛点、提升住房品质,不仅要有好标准、好建造,也要抓服务、抓落实。姚天玮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开展《规范》宣贯实施指导工作,同时制修订配套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导支持相关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编制,支撑《规范》的落地实施,推进城镇住宅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北京6月6日电 (记者乔雪峰)近日,国家铁路局发布《2024年铁道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统计公报》指出,2024年,我国铁路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客运货运量的亮眼表现,成为铁路发展成果的直观体现。…

  人民网北京6月6日电(记者乔雪峰)道路运输是经济社会的“血管”,既承担着民生出行的基础服务功能,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随着技术革新和政策引导,道路运输向安全、绿色、智能、高效的方向加速转型,安全行车成为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的重要环节,驾驶员需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严格遵守法规,强化风险预判能力,同时企业和管理部门需加强车辆监管、驾驶员培训及道路隐患治理,共同构建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